一、问题的提出
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的多元化复合型课程体系,尤其在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上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活动课程的开设面广但不精,且目标意识不强,管理尚未跟上;隐性课程的开设仅停留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课程改革始终在国家课程以外的领域拓展,对学科必修课程毫无触及,等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一理念的提出无疑为我校的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消除了先前我们在此问题上的多个误区。站在新的认识高度,我校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将依照中央有关精神,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活动课程研究、隐性课程开发等统一纳入学校课程(也即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之中,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和特色,建立有武汉二中特色的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二、对武汉二中校本课程实质和作用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这是教育改革赋予学校前所未有的办学自主权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的集中现。因而我们应该把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视为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和实现我校的办学理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各地、各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中央集权式的国家统一课程和地方课程不可能完全适应教育对象差异性的需要,而校本课程的开设正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不足。
三、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以上对校本课程实质和作用的认识,我们提出以下武汉二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 目标性原则
1.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体现主体教育的特点,在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开启,情感意志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无疑应成为校本课程的主流。
2.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必须充分体现我校近年提出的办学思想,即强化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知识是力量,而在一定情况下,道德和人格更是力量。我们必须看到现有的政治、思品课在道德教育上的不足,我们应围绕“学会生存”这个主题开发道德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同时对学生的情操最能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也应引起校本课程开发者的高度重视。除校园环境外,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应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
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迅猛发展的科技就象一匹狂奔的野马,它需要也只能由人文精神来牵引。在我国基础教育数理学科比重较大而人文学科分量偏低的现实下,我们正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实现加强人文教育的理想。因而,作为人文教育重要形式的文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教育)在我校校本课程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
(二) 现实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充分考虑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外语交际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是开放社会的现实需求,而现行国家、地方两级课程在培养学生这两方面能力上有明显不足,校本课程正可以在这些方面加以改革。
(三) 差异性原则
差异教育是充分认识学生差异的存在,注重研究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通过激励机制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的教育。我们这里说的“差异性”偏重于描述学生的个性特长极其兴趣爱好。必修课、必选课更多照顾的是学生的共性,校本课程应充分利用“任选课”的形式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爱好的主动发展。
(四) 规范性原则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校本课程应包括必修课、必选课、任选课或学科课、活动课或显性课、隐性课几种形态。因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其形式必定是多样的。它属于哪种课程就应按那种课程的要求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既有过程管理,也有目标管理。
(五) 因地制宜原则
这里的“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硬件)二是学校现有的师资水平。校本课程的开发固然要“为理想而战”,也应从学校实际出发,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
(六) 社会化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利用本校资源,但也不排除借助社会力量。尤其在“全社会要关心与支持教育改革氛围”正浓的今天,我们正可以恰当调动社会的力量,采用“合作”、“请进来”等方式弥补本校资源之不足。
(七) 精品原则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要力避“一哄而上”、“全面开花”的做法。我校的校本课程,既不是品种齐全的大商场,也不是独此一家的专卖店,而应是特色经营的精品屋,不求多而全,但求高而精。
四、初步构想
(一) 课程内容、名称及开设时段
拟将我校先期开发的校本课程按内容划分为三大块——人文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具体分类见后附表格。
(二) 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由教科室协助教导处与部颁必修课一同进入课表编排。所有课程由教导处统一下达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进行检测评价。任课教师由校长室和教导处在开学前统一安排。期末将校本课程的评价纳入所有课程评价体系之中。任课教师工作量计算参照必修课标准并略有提高。
(三) 组织结构
为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成立武汉二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董汉利
成员:傅永宁 汪寿光 邓敏子 萧作栋 刘哲夫 郑淑琴
武汉二中教科室 |